【十大癌症殺手】六旬男長期吸煙持續口損患第四期口咽癌 面爛生癌清除腫瘤後需用胃喉進食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1/09/28 09:23

最後更新: 2021/12/13 13:59

分享:

分享:

本港一名六旬男長期吸煙持續口損,求醫後確診第四期口咽癌。

口腔傷口兩星期也未癒合,未必是生痱滋,也有機會是癌症病徵。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指出,頭頸癌是本港十大癌症殺手,很常見但很易被忽略。口腔潰瘍、流血、聲沙等早期症狀很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,導致延遲治療。他曾接觸一名60歲長期吸煙的男子,因持續口損而求醫,結果確診第四期口咽癌,清除臉頰腫瘤後,往後也需用胃喉進食,生活大受影響。

持續口損確診第四期口腔癌

羅振基醫生指,頭頸癌是一種很難治療的癌症,因頭頸部構造出現癌病變,引發口咽癌、下咽癌、喉癌等。發病位置包括鼻腔、咽部(鼻咽、口咽、下咽)、口腔、喉嚨、口水腺(腮腺、舌下腺、頷下腺)。在病理表現方面,頭頸癌約有80%為鱗狀上皮細胞癌,其餘則為腺癌、肉癌、淋巴癌等。頭頸癌發展到後期並不會擴散至心、肺、肝、骨等部位,除了頸部以上位置,其他部位表面看起來正常。然而,嚴重起來卻很悽涼,該名60歲口腔癌男子就是其中一例。

最新影片推介:遺體防腐師棄中大高薪厚職 伍桂麟創殯儀社企助基層善終

該名患者因持續口損而求醫,證實臉頰位置生腫瘤,確診患上口腔癌,屬於4B期,需接受手術、放射治療及化療。2019年中後期,他完成7個月療程後復發,臉頰潰爛,長滿一顆顆腫瘤,並經皮膚擴散至頸部。

羅醫生指,患者完成7個月化療,接受免疫治療後,臉頰穿孔;待清除腫瘤後,臉頰洞孔無法癒合;接受約3個月療程後,再度復發,需接受標靶治療。從臉頰的洞孔,可看到患者的舌頭、跳動的血管,更可看到骨,情況嚇人。由於傷口太大,沒其他地方可用來填補,患者進食時需用胃喉,否則會一邊吃,一邊掉食物。為防受感染而發炎,引發生命危險,他亦須長期用紗布遮蓋傷口。不過,由於癌細胞沒擴散,患者存活率算高。

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指,口、鼻流血也是頭頸癌的早期症狀,一旦發現,應盡早求醫。(黃泳欣攝)

頭頸癌成因及症狀

每10萬名港人中,每年平均約有13人患頭頸癌過去10多年,頭頸癌新症數字升幅達三成,2009年有逾770宗,至2018年則逾1000宗;近年平均死亡人數約300人,每年死亡率約30%。頭頸癌發病年齡一般為45歲或以上,65歲以上更普遍,同時亦為男性十大常見癌症,男女患者比例約為 2.3比1。

羅振基醫生指,頭頸癌主要由吸煙飲酒等生活習慣,以及人類乳頭瘤病毒(HPV)感染引起。他提醒,口、鼻流血是頭頸癌早期症狀,一旦發現,就盡早求醫。由於病徵明顯,經醫生檢查後,一般也很易診斷出來,可及早治療。

由於原發位置不同,頭頸癌症狀也不同: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牙齒不整齊或增患癌風險

牙齒生長得不整齊,也有機會增加患癌風險。羅醫生指,若牙齒經常刮損舌頭,那個位置生癌的機會較大。本港曾有一名女士30多歲就患上舌癌,但由發展到成癌一般需時十年八載,意味著她10多歲、20多歲已有致癌因素,成因就是牙齒長得不整齊,以致舌頭不斷被牙齒刮傷。

治療方法

根據國際癌症聯盟 (UICC) 所制定之標準,頭頸癌可按原發腫瘤的大小、是否有淋巴結侵犯、以及是否有遠端轉移分為四期,其中有些癌類的第四期又可分為 IVA、IVB,甚至IVC三級。羅醫生強調,頭頸癌第四期未必就是轉移,IVC才是。

  • 第一、二期:通常屬於早期,經由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極有可能痊癒。
  • 第三期至IVB期(如有IVC期):中期,須經由手術、化學治療、放射線治療等多團隊共同合作,才有機會痊癒。
  • 第 IVC晚期:即有遠端轉移,如肺或骨轉移等,治療則以藥物為主,其預後也最差。

羅醫生指,一旦發現頭頸癌病徵,就須及早治療。治療方法包括化學治療(化療)、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,而每種方法均有其副作用: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若屬於轉移性頭頸癌,傳統療法以化療及標靶治療為主。至近年,醫學界證實免疫治療 「PD-1 抑制劑」 單藥或聯合化療亦可用於第一線治療。羅醫生指,免疫治療約需2個月「叫醒」免疫系統,而成功率少於20至30%,病情危急的頭頸癌患者不能單靠此方法。

最新影片推介:【TOPick診症室】3大高危因素可致角膜穿孔 嚴重個案須角膜移植

如你有保健美顏減肥心得、抗病經歷想分享,或對都市病症存疑,立即向TOPick【投稿】,被刊登後更有機會獲得精選禮品!

TOPick登陸MeWe啦:https://mewe.com/p/topick

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,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,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,立即查看:bit.ly/2UJP4dx

訂閱TOPick Telegram,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:bit.ly/3bebLM2

記者:黃泳欣